MK体育-难觅良将?CBA选秀大会次轮,总计20个顺位 15个弃选!
trjgt
2025-10-03
9
在刚刚落幕的CBA选秀大会次轮中,MK体育一幕令人震惊的场景引发了篮球界的广泛讨论:总计20个顺位中,竟有15个被球队直接弃选,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CBA选秀历史上的弃选纪录,更折射出中国职业篮球在人才选拔、青训体系以及俱乐部战略上的深层次问题,次轮选秀本应是补充球队阵容、挖掘潜力新秀的关键环节,但如今却沦为“走过场”,让人不禁质疑:CBA真的面临人才断层吗?还是俱乐部在选秀策略上出现了偏差?
选秀现场:冷清与无奈的次轮盛宴
选秀大会次轮于本周在北京举行,现场气氛与首轮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,首轮选秀中,各俱乐部尚能通过精挑细选,签下部分大学联赛或青年队的佼佼者,但进入次轮后,球队代表们频频摇头,主持人多次念出“弃选”二字,据统计,次轮20个顺位中,仅5名球员被选中,弃选率高达75%,这5名幸运儿大多来自CUBA(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)或NBL(全国篮球联赛)的中游球队,他们的签约被业内视为“填补名额”之举,而非真正的战略投资。
一位不愿具名的俱乐部经理在会后坦言:“次轮选秀已成了鸡肋,我们更倾向于从自家青训梯队提拔人才,或者引进外援来补强,大学球员或非职业联赛出身的球员,往往需要长时间适应CBA的强度,俱乐部等不起。”这番话道出了许多球队的心声——在竞争激烈的CBA联赛中,成绩压力让俱乐部更看重即时战力,而非长远培养。
历史对比:弃选现象并非偶然
回顾CBA选秀历史,弃选现象并非首次出现,自2015年选秀制度创立以来,次轮弃选率一直居高不下,2022年次轮弃选率为60%,2023年略降至55%,但今年的75%无疑是一个峰值,这与NBA选秀形成鲜明反差——NBA次轮选秀虽也有弃选,但比例极低,且常成为挖掘“宝藏球员”的舞台,如NBA球星马努·吉诺比利和尼古拉·约基奇均出自次轮。
CBA弃选率飙升的背后,是多重因素的叠加,青训体系与选秀制度的脱节问题突出,中国篮球人才主要依赖体校和俱乐部青训,大学篮球虽在近年有所发展,但整体水平仍与职业联赛存在差距,多数CUBA球员在身体对抗、战术执行上难以达到CBA要求,导致俱乐部对其信心不足,CBA俱乐部在选秀策略上更趋保守,随着外援政策的调整和季后赛名额的竞争白热化,球队宁愿将资源倾斜给成熟球员或外援,也不愿冒险培养新人。
更深远的问题在于,CBA选秀的吸引力不足,与NBA全球范围的球探网络和成熟的数据分析相比,CBA选秀仍局限于国内,且缺乏对潜在新星的长期跟踪,许多球队在次轮直接弃选,本质上是对选秀池质量投下的“不信任票”。
深层剖析:人才断层还是制度缺陷?
“难觅良将”的呼声并非空穴来风,从数据看,中国篮球后备力量的确面临挑战,根据中国篮球协会的统计,近年来注册青年球员数量呈下降趋势,而CUBA输出到CBA的球员成功率不足30%,俱乐部青训体系虽产出不少国手,但资源分布不均,强队如广东、辽宁垄断了多数顶尖苗子,弱队则陷入“无米下锅”的困境。
选秀制度本身的缺陷也加剧了这一局面,CBA选秀的参选门槛较低,许多球员缺乏足够的职业联赛经验,导致球队在次轮“宁缺毋滥”,选秀权交易机制不成熟,进一步降低了次轮签的价值,反观NBA,次轮选秀权常被作为交易筹码,用于平衡薪资或获取未来资产,而CBA俱乐部则视其为负担。
专家指出,这一现象若持续,可能引发恶性循环,次轮弃选率高企,会打击年轻球员的积极性,导致更多潜力股放弃职业道路,俱乐部过度依赖外援和青训,可能削弱联赛的竞争平衡,中国篮球名宿李楠在近期访谈中表示:“选秀应是补充人才的重要渠道,但现在它成了摆设,我们需要从根子上改革,比如提升大学联赛水平,或者引入更灵活的选秀激励措施。”
未来展望:改革之路在何方?
面对次轮选秀的尴尬局面,CBA联盟已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,据悉,联盟正考虑调整选秀规则,例如增加首轮签位、引入“双向合同”制度,或为选中次轮球员的俱乐部提供薪资空间优惠,这些举措旨在提升次轮签的实用性,鼓励球队冒险一试。
长远来看,破解“难觅良将”的困局需多方合力,加强青训与选秀的衔接,推动CUBA与CBA的深度合作,例如设立联合试训营或发展联盟球队,俱乐部应转变观念,学习国际经验,将选秀视为长期投资,NBA球队常通过次轮签挖掘国际球员,CBA亦可拓展东南亚或欧洲的选秀视野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篮球需从基础抓起,扩大青少年篮球人口,完善基层教练培训体系,才能为职业联赛输送更多“良将”,正如一位资深教练所说:“选秀不是救世主,但它应是金字塔顶端的一盏灯,只有当底层基石牢固时,灯光才能照亮前路。”
本次CBA选秀大会次轮的结局,既是一次警示,也是一次契机,它提醒我们,篮球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,唯有通过制度创新和生态建设,才能让选秀大会真正成为梦想起飞的舞台,否则,“弃选”二字恐将不再是新闻,而是常态。
评论